Hero Image
使用CUBEMX配置CANFD

3. 配置CANFD 3.1 波特率计算 波特率 波特率 = FDCAN时钟频率 / (NominalPrescaler × (1 + NominalTimeSeg1 + NominalTimeSeg2)) 时间量子(TQ) 时间量子也就是一个Tick的时间 时间量子 = FDCAN时钟频率 / NominalPrescaler 位时间 这里的1就是同步段NominalSyncJumpWidth,同步段一般设置为固定的1TQ; NominalTimeSeg1决定了采样点的位置,采样点在NominalTimeSeg1段的结束处; NominalTimeSeg2是采样点到位结束的距离,越大对抖动的容忍度越高。 位时间 = 1 + NominalTimeSeg1 + NominalTimeSeg2 个时间量子 采样点 采样点一般设置在75%左右。 采样点位置 = (1 + NominalTimeSeg1) / (1 + NominalTimeSeg1 + NominalTimeSeg2) 波特率设置注意事项 1. NominalPrescaler应该尽可能小,以提高采样精度,减少误差; 2. CANFD推荐仲裁域NominalPrescaler <= 数据域NominalPrescaler; 3. SJW应尽量大,尽量保持与TSEG2一致,以提高位宽容忍度; 4. 波特率大于800K,推荐采样点在75%;波特率大于500K,推荐采样点在80%;波特率小于500K,推荐采样点在87.5%; 5. 尽量保证总线上所有节点的采样点一致,CANFD的仲裁域和数据域采样点不要求一致; 6. CANFD仲裁域与数据域的波特率之比应该大于等于1/8. 3.2 配置参数 在这里我们目标是使用CANFD的加速模式,仲裁域波特率为1M,数据域波特率为2M。 Frame Format Classic mode : 标准的can模式,非CANFD,单帧数据最多8个字节。 FD mode without BitRate Switching:CANFD模式,仲裁域和数据域波特率相同,CANFD单帧数据可扩展至64个字节。 FD mode with BitRate Switching:CANFD加速模式,数据域波特率可与仲裁域波特率不同,数据域波特率大于仲裁域波特率。 Data Prescaler 这里是数据域的波特率设置,在CANFD加速模式下有效。

Hero Image
使用CUBEMX配置单片机时钟

STM32开发记录 1. 配置时钟 开发流程是先使用STM32CubeMX软件生成项目框架,然后再使用Keil进行软件开发。 1. STM32CubeMX 1.1 配置Debug信息 在Pinout&Configuration下点击 Trace and Debug->DEBUG 选择Serial Wire。 Serial Wire Debug (SWD) 是ARM Cortex-M系列微控制器的一种调试接口,它是JTAG接口的简化版本。 1.2 配置系统时钟 控制板采用的是24MHZ无源晶振,在Pinout&Configuration选择RCC->HSE选择Crystal/Ceramic Resonator。其中HSE为外部时钟,LSE 为内部时钟,使用外部时钟能比内部时钟更加稳定高效。Crystal/Ceramic Resonator为无源晶振;BYPASS Clock Source为有源晶振。 切换到Clock Configuration修改Input frequency的频率为24,其他参数按照下图修改。 1.2.1 总线时钟 总线时钟是整个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钟信号,为许多核心外设和总线提供了时钟源。和单片机的功耗有直接关系。 AHB总线时钟在CUBEMX中的位置如下图红色框出部分所示。 1.2.2 功耗 芯片的功耗和设置的总线时钟源相关,具体可以参考对应芯片的数据手册,在手册中搜索Supply current characteristics,查看对应的表格。 有上表可见,系统的功耗和芯片所处的VOS(稳压器电压调试等级)相关,默认VOS0可以提供全功率,调节VOS等级可以使得功耗得到优化。在cubemx中设置好时钟源之后,可以在Pinout & Configuration -> System Core -> RCC 下设置对应的VOS等级。如下图所示。 1.3 配置代码生成 点击右上角 GENERATE CODE 生成 KEIL项目代码。

Hero Image
rviz可视化Marker

ROS2 visualization_msgs::msg::Marker 使用指南 1. Marker 简介 visualization_msgs::msg::Marker 是 ROS2 中用于在 RViz 可视化各种图形(如点、线、面、模型等)的消息类型,用来表示一个单独的可视化对象(比如一个点、一条线、一个球体等)。通过发布 Marker 消息,可以在 RViz 中动态显示调试信息、地图、轨迹等。 2. 常用 Marker 类型 POINTS:显示一组点 LINE_STRIP:显示一条折线 LINE_LIST:显示多条线段 SPHERE、CUBE、CYLINDER:显示几何体,分别为3D球体,立方体和圆柱体 TRIANGLE_LIST:显示三角面片 SPHERE_LIST:显示一组球体 CUBE_LIST:显示一组立方体 CYLINDER_LIST:显示一组圆柱体 3. 代码示例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 ROS2 中发布点云(POINTS 类型)的 Marker: // 1. 包含必要的头文件 #include <rclcpp/rclcpp.hpp> #include <visualization_msgs/msg/marker.hpp> #include <visualization_msgs/msg/marker_array.hpp> #include <geometry_msgs/msg/point.hpp> // 2. 创建 Marker 消息 visualization_msgs::msg::Marker marker; marker.header.frame_id = "map"; // 坐标系名称,需与 RViz 保持一致 marker.header.stamp = node->now(); // 时间戳 marker.ns = "example_points"; // 命名空间,可用于分组 marker.id = 0; // Marker 的唯一ID,同一ns下不能重复 marker.type = visualization_msgs::msg::Marker::POINTS; // Marker 类型:点云 marker.action = visualization_msgs::msg::Marker::ADD; // 动作:添加 // 3. 设置点的大小(宽和高,单位:米) marker.scale.x = 0.2; // 点的宽度 marker.scale.y = 0.2; // 点的高度 marker.scale.z = 0.2; // 点的深度 // 对 POINTS 类型,marker.scale.z 无效 // 4. 设置点的颜色(RGBA,范围0~1) marker.color.r = 1.0f; // 红色分量 marker.color.g = 0.0f; // 绿色分量 marker.color.b = 0.0f; // 蓝色分量 marker.color.a = 1.0f; // 透明度(1为不透明) // 5. 添加点数据 geometry_msgs::msg::Point p1, p2; p1.x = 1.0; p1.y = 2.0; p1.z = 0.0; p2.x = 2.0; p2.y = 3.0; p2.z = 0.0; marker.points.push_back(p1); marker.points.push_back(p2); // 6. 发布 Marker visualization_msgs::msg::MarkerArray marker_array; marker_array.markers.push_back(marker); marker_pub->publish(marker_array); 详细注释说明 header.frame_id:指定 Marker 所在的坐标系,RViz 必须有该坐标系。 header.stamp:时间戳,建议用 node->now()。 ns 和 id:用于唯一标识一个 Marker,更新/删除时需一致。 type:Marker 的类型,决定显示方式。 scale.x/y:点的宽高,必须都大于 0。 color:点的颜色和透明度。 points:点的坐标列表。 action:常用为 ADD,也可用 DELETE 删除。 4. 面色 有时需要将地图某一部分区域绘制出来,此时可以采用三角形“扇形剖分”的方式填充出来,将Marker类型设置为TRIANGLE_LIST,然后设置颜色进行显示。

Hero Image
开机自启动

设置程序开机自启动 开机自启动项的实现在ubuntu以及linux操作系统中一般采用systemd;在docker中一般采用supervisor来实现。 systemd systemd是Ubuntu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件,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、安全性和可维护性。具体的来看systemd是一种用于管理Linux操作系统的系统和服务的守护进程,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: 启动和停止服务:systemd可用于管理系统中运行的所有服务,包括网络、文件系统、进程和应用程序。 管理系统进程:systemd可以在系统启动时自动启动特定的进程,也可以监控进程的运行状态并在必要时重新启动它们。 控制系统挂起和恢复:systemd可以监控系统的状态并在需要时进行挂起、休眠或恢复操作。 日志记录和故障排除:systemd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日志系统,可以轻松地查看和分析系统日志,有助于诊断和解决故障。 定时任务管理:systemd的timer单元可以执行定时任务,比如定期备份系统数据等。 设置Python/Cpp程序在系统开机后自动启动 要在Ubuntu系统下将Python程序设置为开机自启动并在后台运行,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: 创建一个shell脚本文件 在Ubuntu系统中,可以使用sudo nano命令创建一个shell脚本文件,例如: sudo nano /usr/local/bin/myprogram.sh 在打开的文本编辑器中,输入以下内容: 一个使用服务开机后自动启动python程序的例子 #!/bin/bash /usr/bin/python3 /path/to/myprogram.py & # /usr/bin/python3 : 表示Python解释器的路径, # /path/to/myprogram.py : 表示Python程序的路径。 # & : 在脚本末尾添加一个&符号可以让程序在后台运行 给shell脚本文件添加执行权限 # 给刚刚创建的shell脚本文件添加执行权限: sudo chmod +x /usr/local/bin/myprogram.sh 创建一个systemd服务文件 执行以下命令,将创建一个systemd服务文件,该文件用来描述服务以告诉systemd如何来启动和停止它。 sudo nano /etc/systemd/system/myprogram.service 在打开的文本编辑器中,输入以下内容: [Unit] Description=My Python Program After=multi-user.target [Service] Type=idle ExecStart=/bin/bash /usr/local/bin/myprogram.sh [Install] WantedBy=multi-user.target 主要参数解释: [Unit] : 配置服务中的一个节,主要用来定义服务单元。该节下有以下几个属性可以设置:Description:指定服务的描述信息。 Documentation:指定服务的文档地址。Requires:指定服务的依赖关系,表示该服务依赖于指定的服务。Wants:指定服务的依赖关系,表示该服务希望指定的服务运行,但不是必须的。After:指定服务的启动顺序,表示该服务应该在指定的服务之后启动。Before:指定服务的启动顺序,表示该服务应该在指定的服务之前启动。Conflicts:指定服务的冲突关系,表示该服务与指定的服务不能同时运行。 [Service] : 配置服务中的一个节,主要用来定义服务属性。该节下有以下几个属性可以设置:Type:指定服务的进程类型,可选值包括simple、forking、oneshot、dbus和notify等。User:指定服务运行的用户。Group:指定服务运行的用户组ExecStart:指定服务启动时要执行的命令或脚本。ExecStop:指定服务停止时要执行的命令或脚本。WorkingDirectory:指定服务的工作目录。PIDFile:指定服务进程的PID文件路径。Restart:指定服务重启的行为,设定为no: 服务退出后不会自动重新启动。always: 无论退出原因如何,服务都将自动重新启动。on-success: 仅在服务以退出状态0(成功)退出时才自动重新启动。 on-failure: 仅在服务以退出状态非0(失败)退出时才自动重新启动。on-abnormal: 仅在服务以异常退出状态(如由信号导致的退出)退出时才自动重新启动。on-abort: 仅在服务以中止退出状态(如由程序自己退出)退出时才自动重新启动。on-watchdog: 仅在服务超时退出时才自动重新启动。需要使用WatchdogSec选项来启用看门狗定时器。可以使用逗号分隔符将多个选项组合在一起。例如,Restart=on-failure,always表示在服务以失败退出时重新启动服务,同时也会在服务因其他原因退出时自动重新启动。。TimeoutStartSec:指定服务启动超时时间。TimeoutStopSec:指定服务停止超时时间。ExecStartPre:设定延迟启动。